Logo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behavior)帮助他人幸福的行为。分助人者、受助者和情景三个方面。助人者之所以助人,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因为助人行为过去受到过强化。除直接经验外,助人者还受对将来奖励或惩罚的期望的影响。 也可通过模仿而学会。巴特森等人提出的移情假设认为,一个人具有关注受助者的体验和反应的移情性关怀,就会表现出助人行为。查尔迪尼等人198l年提出的消极状态减轻假设认为,个体体会到消极情绪时,为减轻它,就会去帮助他人。E.R.斯密斯等人1989年提出的移情性愉快假设认为,助人行为受个体因看到受助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体验到的愉快所驱动。社会规范理论认为是人们按社会规范(主要有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行动的结果。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也会主动帮助别人。回报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拉坦内和达利从认知角度提出的决策过程理论认为,旁观者提供帮助之前,决策分5个步骤:注意紧急事态,正确解释情景,决定个人责任,决定恰当的介入方式和助人行为。助人者的个体因素主要有心境、同情、内疚、责任、承诺及个性等。伊森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心境好时更可能帮助他人。考内尼的实验表明,因损害受助者而产生的内疚往往会增加助人行为,因看到人受损害而产生的同情、责任感和作出过承诺也会影响助人行为。两种个性特点与此有关。一是赞同的需要,赞同需要强烈的人会比此种需要较弱的人更可能提供帮助,这在有目击者时更为明显。二是公正世界的假设。朱克曼的实验表明,个体有着强烈的公正世界的信念,与无此信念的人相比,更能助人,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善举会得到回报。受助者的特点分三个方面:(1)依赖性,可以是一个人稳定的特点(如残疾儿童)、两人关系(如父母与孩子),也可以是暂时的困境(如扭伤足踝),可以由不受个人控制的原因引起,也可以是个人引起的(如酗酒),并且可以被认为是合理或不合理的。(2)血缘、朋友或其他特殊关系。(3)吸引力,通常因与潜在帮助者在衣着、思想意识、种族、国籍等方面类似而接受帮助。情景因素主要分三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旁观者效应。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