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19世纪末以来中国心理学思想向心理科学过渡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从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对人的心理探索,转向学习、引进西方心理科学并积极开展研究。其历程的主要特点:(1)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开始与西方近代科学相融合。龚自珍、魏源等一些进步思想家面对封建末世的衰败颓废,对以理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认为人性是无善恶的,情欲是人的自然现象,不能采取遏制的态度,反映了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开始吸取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现象,以原子、太等精微物质的运动变化阐明宇宙万物形成的始因,介绍了脑的结构及神经传导产生痛痒的机理,指出“思在脑不在心”、意识是“脑气之动”的结果。但他们又有孔子的“性相近”即“平等之谓”(康有为),“吾本心固有之灵,足以烛照事理,而不为其所眩”(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所谓死者,躯壳变化耳,性灵无可死也”(谭嗣同)等传统思想的焰印。(2)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心理学。19世纪中期颜永京赴美留学,归国后主持上海圣约翰书院工作期间,积极开设心理学课程,边教边译美国海文著的《心灵哲学》,1889年以《心灵学》为书名出版该书,稍后还翻译了斯宾塞的《心理学原理》。随后,赴日留学归国的王国维在南通、苏州师范学堂任教期间也相继译出了丹麦哲学家蛋夫丁的《心理学概论》(1907)和美国心理学家禄尔克的《教育心理学》(1910),同时在全国各地的师范学堂请日籍教员讲授或自编教材40余种,如《心理教育学》(保田贞则著)、《心理学教科书》(太濑甚太郎著)等。这些不同于中国心理学思想的西方心理学的传播,为人们以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研究心理现象提供了养料。(3)创建中国心理科学。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20世纪初两度赴德国留学、考察,在冯特主持的莱比锡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实验,归国后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关心中国心理科学的创建工作,聘请陈大齐、唐钺等来北大任教,并于1917年在该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918年陈大齐在吸收国外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立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大学心理学用书《心理学大纲》。1920年南京高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北京高师也建立了心理实验室。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4)在全面引进西方心理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随着归国留学生增多,西方心理学各种派别,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及苏联的心理学都相继传人国内,各种翻译著作160余种,涉及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比较心理等各个分支。随着西方心理学的大量传播,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结合教学等需求,也自编了各种著作200余种,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还结合本土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刘廷芳、艾伟、沈有乾、周先庚、杜佐周等对汉字的音、义、形关系,以及横直排对阅读速率影响的研究,对中国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鹤琴采用“日记法”对3岁前婴幼儿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黄翼的儿童形色抽象、物理因果概念的研究,都是有特色并有独立成果的:郭任远的鸟类胚胎的行为及猫鼠共养的实验研究,在国际比较心理学界获得好评,艾伟、容世承、萧孝嵘等编制了中小学各学科测验30余种,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测量手段打下了基础:卢于道、蔡乐生、汪敬熙、唐钺等在神经心理学方面也开展了研究:陈立、周先庚等在工厂进行过改善工作条件及试行建议制的研究;萧孝嵘、章颐年等在变态心理、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中国心理科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