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知音起初主要指对声、音、乐的识别。《礼记·乐记》:“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后发展为由听琴音而知乐师心态、情志的人。《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泰山:志在流水,日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确立了以文艺鉴赏为内容的“知音”说。指出文艺鉴赏进入“知音”境界非常困难,“音实难知,知实难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崇已抑人”的社会偏见,影响欣赏者对作家作品全面、正确的理解、品评;二是“交情难鉴”,作家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雄以赏识:三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由于欣赏者的艺术偏好,往往以自己好恶看待作品,各取所需,误读曲解,与作家心意相悖谬。知音虽然困难,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欣赏的实践越是丰富,就越能“披文以入情”,“深识奥鉴”,成为艺术家“深得吾心”的“知音”。现代意义上的知音一般指人,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验、领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进人一种与艺术家志同道合、哀乐与共境界的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