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attachmenttheory)情绪理论的一种。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20世纪60一80年代提出。该理论吸收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一些观点,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依恋行为在出生后3个月开始不断发展,到6个月时变得明显。婴儿依恋的主要人物通常是母亲,也可以是给他温暖和安全感的其他人。若依恋行为受阻,婴儿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当母亲回到身边时,幼儿除再现依恋行为外,也可表现逃避和抵制行为。依恋行为不仅在童年晚期而且在青少年和成年期,都是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成年人在精神痛苦、患病或处于恐惧状态时,特别容易表现出依恋行为。早期依恋经验的性质至关重要。个体早年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或焦虑的程度,会影响成年期失去亲人后的再适应,但并不意味着以后的良好经验不能有效地减少早年分离经验的负面影响:母爱剥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不是不可逆转的。该理论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如,精神分析家认为鲍尔比不适当地将其他知识领域内的东西引进理论框架:女权主义者批评该理论只强调母婴纽带的重要性。该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修正中。将个体差异同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发展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儿童医院和其他儿童机构以及儿童的抚养,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了解失去亲人后的悲哀与哀掉过程、成人的孤单与分离过程及母爱剥夺对下一代的影响等,都有重要价值。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