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形神观

形神观关于生理与心理关系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唯物主义的形神观。战国荀子提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的命题。 庄子也有“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形全者神全”(《庄子·天地》)的精神依赖形体的看法。西汉桓谭以烛火喻形神,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新论·祛蔽》)。东汉王充说:“夫物未死,精神依倚形体”,“已死,形体坏烂,精神散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问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南朝范缜以“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揭示形神关系。(2)二元的形神观。《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墨子·经上》:“生,刑(形)与知处也。”《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以为人。”《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明王守仁提出命题:“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传习录下》)(3)唯心主义的形神观。宋程颐提出:“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二程遗书》卷六)朱熹虽有“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的看法,但由于他主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实质也是唯心的。从产生心理的器官来看,又有两种观点:(1)主心说。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心脏。如《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聪明智惠(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脏在形中也。”《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藏(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2)主脑说。明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方以智《物理小识》:“我之灵台,包括县寓、记忆古今,安置此者,果在何处?质而稽之,有生之后,资脑髓以藏受也。”清刘智提出:“脑者,心之灵气与身之精气相为缔结而化焉者也,其为用也,纳有形于无形,通无形于有形,是为百脉之总源,而百体之知觉运动皆赖焉。”(《天方性理》)清医家王清任更具体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视觉、嗅觉同样归于脑,故“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医林改错·脑髓说》)。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