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王夫之(1619一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时,举兵衡阳,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后因大势已去,隐伏深山,刻苦研究,潜心著述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史、文学。其心理学思想甚为丰富。从气一元论出发,提出“因形发用”、“神以运形”的形神观,以及“内心合外物以启觉”的心物观,并进一步讨论形、神、物三者关系:“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认为“听”与“明”必须同“光”与“色”相结合,才能产生“辨”和“晰”的感知。同意孟子“心之官则思”的观点:与朱荒一样,把思维划分为“思”与“虑”两个阶段。引入“识”(识记)、“存”(保持)、“念”(回忆)三个概念来解释思虑的连续性。肯定感知是思虑活动的必要基础,思虑是感知活动的内部条件。在情欲心理方面,主张情性合离说,对情分化问题有独到见解,提出“哀乐生歌哭”与“歌哭生哀乐”两个命题,揭示情的性质。把欲划分为声色、货利、权势和事功四个方面,并提出理欲合性的主张。 关于志意心理思想,肯定志是“心之期为”,又是“人心之主”,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认为“欲有所为者日意”(《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子罕》),继承孟子的“志气”观,也主张志情相互制约。认为情是志的基础,“舍气言志,志亦无所得而无所成”(《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公孙丑上》),又曰志为“人心之主”、“神随志而动止”(《张子正蒙注·动物篇》),肯定情制约于志。关于智能实质问题,认为智与能的区别是:(1)智是人的认识潜能,即潜在的认识能力:能是人的实践潜能,即潜在的实践能力。(2)具有内隐性,能则“有迹”,具有外显性。智与能的关系是:(1)智与能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智可以“知其然”,又使“其能然”(《读四书大全说·中庸》),智是能的内部基础:“能者知之迹”(《周易外传·系辞上》),能可反映“无迹”之智,是智的外部表现。(2)智与能相互转化、共同提高。“惟困而后辨之”(《张子正蒙注·三十》),“缘视听以言动”(《尚书引义·大禹谟》),“学虑之充其知能”。认为智力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物之始生也,形之发知,皆疾于人,而其终也纯钝。 人则具体而储其用,形之发知,视物而不疾也多矣,而其既也敏”(《思间录·内篇》)。但也不否认因新陈代谢规律、生理方面的退化而造成的智力衰退,“神智乘血气以盛衰,则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凡三变而异其恒”。在性习心理思想方面,认为生性是“继善成性”,习性是“日生日成”,整个人性是在“受命于天”的基础上“日生其生”的结果。其教育心理思想主要包括人性理论、学习心理、德有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五个方面。在人性理论上,提出性“日生日成”的命题,肯定人性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学习心理方面,认为“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未能到能之的过程;“习”则是涵泳已获得的知识,练习已学握的技能并加以巩固的过程。批评长期流传的“生而知之”说,把学、问、思、行视为学习的四个阶段。在学的阶段,关键是博闻多见,博专结合,“约者博之约,而博者约之博”。在问的阶段,关键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由疑至于不疑,为道日固”(《诗广传》)。在思的阶段,关键是明辨与慎思两个环节,“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六)。在行的阶段,关键是知与行“并进而有功”(《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认为真知必须体现在行上,只有在行为中才能检验出是否直正掌握了知识。还讨论了立志为先、乐勉结合、去骄去惰等学习的心理条件。在德育心理方面,认为德育可以影响人的生性,充分发展和实现人的潜能:可以影响习性,不断提高人的智能与品德:革除因“失教”或教之不当而形成的恶习。还讨论了立志、慎独、慎染、践形等德育原则和方法。在差异心理方面,肯定人在情、识、意等方面的个别差别乃“物之相感”的不同所致。根据自已的长期观察与教学经验,认为学生的资质有钝有敏,志量有大有小,德行有长有短,知识有深有浅等,提出因材施教的种种方式,如“因机设教”、“因材而授”、“因人善诱”等。 在教师心理方面,对教师的品质提出要求,“恒教事”,孜孜不倦地做好教育工作;“知自明”,教人明者须先自明:“不泥古”,批判地对待文化遗产。在文艺心理思想方面,认为文艺创作与鉴赏都必须以人的耳目感知为基础或先决条件,但并非一切感觉都是审美感觉,必须善于对审美对象进行选择。认为鉴赏者对作品艺术形象的直接感知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而产生感应,便能领略作品的艺术意蕴与艺术形式美,“与心目不相联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而生”(《古诗评选》卷五)。“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同上)。艺术欣赏不是凭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审美感兴。重视艺术形式,认为诗歌艺术靠其优美的形式而非内容(情感、意志和思想)打动人,“君子之贵乎乐也,非费其中出也,贵其外动而生中”(《诗广传》卷三)。强调艺术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独特作用,“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提倡情景合一,“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姜斋诗话》卷二)。强调情是文艺的本质,是情景合一的主体。遗著百余种,后人将其编为《船山遗书》。1988一1992年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由杨坚主编的《船山全书》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