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朱光潜(1897一1986)中国美学家、文艺心理学家、教育家。字明石、蒙石、潜石等,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和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等职。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为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及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主编。20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范围的美学问题大讨论。60年代,编写出版大学文科教材,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西方美学史》,作为大学文科教材。 1977年以后发表的大量论文以及《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专著也凝结着他潜心研究的心血。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介绍和评论西方文艺心理学及美学思想,创立文艺心理学及美学理论。主要思想:(1)“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是直觉而非知觉;物所以对我者是其形象本身而非与它有关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和价值等的意义:“美感经验只限于意象突然涌现的一顷刻”。(2)对美感经验本身及其前后的心理活动作心理分析和解释。认为美感经验内外分别明显。运用康德一克罗齐派观点分析美感经验,并吸收“移情说”、闵斯特伯格的“形象孤立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运用距离说解答文艺上的形式与内容的冲突、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执等问题,认为“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借助联想主义心理学分析美感经验前后的心理活动,反对同意联想与美感完全无关的主张,认为联想在幻想时有碍美感,在想象时有助美感。(3)用亚里士多德的“净化”概念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说明文艺对情感有“宣泄”与“净化”功能。主张文艺是情感自由发展的区域。(4)运用美感经验的基本观点,特别是“距离说”和尼采的“日神精神说”,分析悲剧喜感的内容和实质。(5)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文艺作品及研究美学,在《变态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派别》及一些论文中,常联系文艺心理学问题,在文艺批判论著中常引用心理学理论为证据。(6)最早提出文艺心理学的美育价值。把求知、想好、爱美看作人类的天性,主张以启发式教育,通过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培养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认为美感教育只有以诗、歌、乐、舞等文艺手段表现自然及社会的美,才能使情感有所寄托,冲突得以解脱,欲望能够升华;开阔眼界,去蔽解惑,“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怡情养性,和谐仁爱”。20世纪20一40年代,主要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评述》等。50年代主要著有《美学批判论文集》、《美学原理》等,译作主要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