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一译“认知不协调”。因两种或多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态度和认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首先提出。他认为,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每一认知结构均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他以极简单的方式把这种关系还原成三种可能性:(l)协调,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相互间不矛盾;(2)不相干,两种元素的涵义互不牵连;(3)不协调或失调,若两种元素单独存在,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它的正面,如从y产生出非x,x和y就是不协调的。不协调或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别,可用公式表示为:不协调量=不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费斯廷格提出两大基本假设。(1)失调倾向于产生减少失调的行为。此种情况下,减少失调的途径有三: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增加新的(辩护性的)认知元素。(2)当失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外,还可主动避开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因素。为验证和发展这一理论,费斯廷格及其支持者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发现了由认知失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一些规律,如强制顺从的认知结果、“登门槛”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