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测量学
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研究人体测量方法,并通过整体或局部测量来探讨人体形态、特征、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人从事这方面研究。 中国医学经典《内经·灵枢》中的《骨度篇》曾对活体测量有较详细的论述。该学科的兴起源于19世纪的西欧,比利时人奎特莱特《人体测量学》一书的出版是其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1)人体的身高、体重、体积及各部分的大小尺寸;(2)人的肢体运动的广度;(3)人的肢体运动的力量强度及用力范围;(4)人的肢体的反应速度及准确性。人体测量,根据测定部位的差异,可分为颅骨测量、体骨测量、脑部测量和器官测量;根据被测客体性质的差异,可分为活体测量和尸体测量;根据被测客体活动状态的差异,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根据其应用领域的差异,可分为人类学人体测量、工程人体测量和医学人体测量。一般指人类学人体测量,包括骨骼测量和活体(及尸体)测量。早期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自研究,独立发展。以后,各国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统一人体测量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在1906年第13届、1912年第14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与考古学会议上分别通过了《统一颅骨和头面部测量的国际协定》和《统一活体测量的国际协定》。中国也于1983年和1985年分别制定了《人体测量术语》和《人体测量方法》两项国家标准。人体测量研究既可以研究人类的起源,人种起源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及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等经典的人类学问题,也可以获得人类在使用各种工具时的各种参数,并以此作为标准改进和设计新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对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工程设计、医学检验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参见“工程人体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