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避性
趋避性(taxis)一译“趋向性”。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形式。有机体对外界特定刺激表现出趋向或避开的行为趋向。按趋避的环境刺激因素的不同,可分为趋光性、趋触性、趋电性和趋地性等。如家蝇的蛆虫表现出避光性,当吃饱后便离开食源爬到暗处。蛆虫头部有光敏器,能察知光的强度,但不能形成映象,也不能获得有关光源方向的任何信息。它爬行时,头部左右摇摆,以探察身体两边光的强度。若左边光比右边强,蛆虫往往向右侧爬,离开光源。有的动物如木虱可同时比较两侧的光强度,其行动是直接趋光或避光,而不是左右摇摆探查。哺乳类动物依赖光定向要进化得多,双眼已能直接感知光源的方向。动物对光的这种行为习性称为光驱动性,向着光移动,如灯蛾扑火是趋光性或正的光驱动性;上述蝇蛆行为为背光性或负的光驱动性。动物对其他外界刺激如化学刺激、机械刺激、电磁场刺激和温度刺激等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趋避性。有的动物倾向于向地下移动,如蚯蚓,此为趋地性。由于多种基因的不同影响,在容器中有的果蝇倾向于向下爬,有的则向上爬,前者为趋地性,后者为背地性。有的动物有朝向触觉刺激源方向运动的习性,此为趋触性,也有正负之分,即趋向和避开触刺激源两种。动物朝向环境一定温度范围移动的习性为趋温性,如单细胞的草履虫在实验室中会向水温为25℃~26℃的容器一端集中,而避开水温为10℃或38℃的一端。许多鱼类喜欢逆流而上,此为逆流性。据趋避的性质可分正趋性和负趋性。前者指有机体头部朝向刺激源或追随刺激梯度的上升;后者指有机体头部背离刺激源或追随刺激梯度的下降。小幅趋性是指头部只以一定的角度朝向刺激源。根据有机体对刺激的注意和反应的方式可进一步区分出摇摆趋性,此时有机体只有一个感觉器官在起作用,它成功地用这个感觉器官对准不同的方向,根据所感受强度的不同而随时调节它的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