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米德

米德①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一1931)美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角色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语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德利。1883年毕业于奥柏林学院,留校任教。后入哈佛大学研究哲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受黑格尔哲学影响,后又转向实用主义哲学。1887一1893年在詹姆斯和罗伊斯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94年与杜威同时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直至去世。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促进美国科学和经验心理学的建构。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过程中个体的活动或行为的科学。主张从进化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发生行为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通过科学的观察研究人的行为。其建构的社会心理学即社会行为主义。(2)建构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并非人生下来的存在,作为意识对象本身的自我是互动和沟通的结果。如家庭中的我,学校中的我,能够相互影响的其他群体中的我。自我是两种“我”的结合体。Me是指通过角色扮演而形成的社会中的自我,I是指并非作为意识对象的独立个体。其自我理论对人本主义自我心理学特别是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产生较大影响。(3)奠定角色理论与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认为自我在社会群体中可扮演众多角色,可用语调、姿势甚至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众多自我不仅彼此相异,且是自我的某种概括和综合,即所谓“概括化的他人”。还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不仅包含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还包含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著有《现代哲学》(1932)、《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米德的社会哲学》(1956)等。9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1901一1978)女。美国心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附近。 1923年获巴纳德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博斯和本尼迪克特攻读人类学,1924年获心理学文学硕士学位。192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人种学馆助理馆长和副馆长。195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副教授。1956一1957年任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会长。1959一1960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从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相结合的视角,长期到原始部落研究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心理学方面作出贡献。主要成就:(1)1925一1926年对萨摩亚的研究发现,萨摩亚人在青春期中没有情绪冲突和困扰,根本不存在青春期“危机”,这不同于美国文化生活中的青少年。 (2)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亚三个部落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塑造了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阿拉佩什的男女都是温存的和易动感情的:蒙杜古马人是好斗和粗暴的:德昌布利的男性性情随和谦让,女性则精力充沛并有统治能力。所有这些差异均与文化教育背景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有关。因在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获勒温奖。著有《来自南洋:原始社会的青春期与性的研究》(1939,包括:《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人的成长》,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在原始部落里的合作与竞争》(1937)、《巴厘岛人的性格》(与贝特森合著,1942)、《男性和女性》(1949)、《阿拉佩什山》(1968)等。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