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
霍妮(KarenHorney,1885一1952)女。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基本焦虑论的创始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卡伦·丹尼森小村庄。1915年于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14一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师从弗洛伊德的弟子亚伯拉罕研究精神分析,并创办私人诊所。1932年应邀赴美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迁居纽约,创办私人医院,并任教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后与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理论决裂,退出该所。1941年成立精神分析改进会,创办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自任主任,直至去世。其理论观点:(1)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决定论、婴儿性欲、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以及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等泛性论学说,以及忽视文化社会条件对人的成长与行为的重要影响的倾向,但采纳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释梦、移情和自由联想等概念和方法,给予不同的解释,仍坚持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框架。:(2)提出基本焦虑论。认为敌意的环境所引起的基本焦虑既是精神症的根源,又是不合理反映社会方面的自我异化的表现。 儿童生来处于一个潜伏的互相敌视的世界中,由于先天潜能和安全受到阻碍和威胁,会产生一种孤立无助感,即“基本焦虑”。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查明患者的社会联系及其中的缺陷,建立最佳的适应当前的生活方式。认为西方文明存在的剥削关系和竞争对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现代资本社会的弊端。(3)提出逃避焦虑的三种人格类型:依从型,指趋向人的活动,如对爱情和赞许的需要,对求助人生伴侣的需要;敌对型,指反对人的活动,如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威信和对个人成就等需要的组合;分离型,指避开人的活动,如对自足、独立、完美和完善的需要。(4)提出两种自我观。认为真实自我是指在任何特定时期均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东西,理想自我则反映人最希望成为的状态。正常人的两种自我是密切联系着的。理想自我随真实自我的变化而变化;真实自我随理想自我的升华而提高。正常人的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神经症患者的两种自我处于分离状态,会产生一种理想化的自我意识,把理想自我当作真实自我,故难以理解真实自我。其学说存在用心理学观点解释“文化”的倾向,并未彻底摆脱弗洛伊德生物学化的羁绊。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中译本由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的内在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译本由李明滨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1950)以及由其弟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