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生理学
航空航天生理学(aerospacephysiology)生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航空航天环境条件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其规律。航空航天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航空航天中的低气压、缺氧、高低温、加速度、噪声、振动、臭氧、高速气流、紫外线、电离辐射等环境因素对人体及其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人体对这些因素作用的适应能力和安全耐受限度,以及人体在航空航天环境中的工作能力等。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合理制定飞机和飞船座舱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研制个体防护装备和救生设备提供生理数据。航空生理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法国生理学家P.伯特首先利用低压舱进行了大量的高空生理实验。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航空实践中对生理学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从而推动了航空生理学的发展。航天生理学是航空生理学的自然延续。1948年美国航空军医学院组织召开了首次航天医学讨论会,次年设立航天医学系,研究航天飞行中的医学问题及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航天生理学随之诞生。航空航天生理学主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人体的功能,研究航空航天特殊环境因素的生理效应及其防护。生物医学遥测技术、体表无创伤技术、生化检验技术以及离心机、低压舱及其他大型模拟设备的广泛应用,航空航天生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重点研究的课题是长时间超重、失重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