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节制
种群节制(populationregulation)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控制。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假设有机体的生殖潜力所造成的后代数量超过其栖息地的负荷能力,造成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压力。这是从长期演化的意义上讲的,其实动物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的数量变化,同样存在种群内个体数目的控制问题。决定种群数目的首要变量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如果出生率超过死亡率,个体数目便增加,否则个体数目便减少。中心点便是那些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从理论上讲,这种过程会使个体数目保持恒定或略低于栖息地的负荷能力,但是,负荷能力有时会随着气候条件的波动而发生变化,随着种间竞争(如捕食和寄生等)的出现,个体数目很难保持稳定,而总是围绕某一平均值上下摆动。若偏离平均值幅度较大,该物种可能会遭遇暂时或永久性的危险,因为连续的个体数目下降表明这个物种面临灭绝:如果个体数目膨胀,超过资源供给,那么饥饿即将来临,会使死亡率上升,动物会被迫疏散到不太好的栖息地,与其他物种竞争。更加复杂的是,栖息在特定区域的各种生命形式在食物链等方面会发生互相依赖的情况,从长期来看,自然界的不稳定种群只包括那些进入新地区和走向灭绝的物种。人类处在自然状况下,数量变化与动物相似,人口增长到一定阶段,由于食物、水和其他必需品缺乏,死亡率会提高、出生率会下降,所以能保持较稳定的人口总量。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还跟活动水平有关。活动水平高的,通过疏散和迁徙,能一定程度缓和环境负荷的选择压力。作为内源性因素,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领地行为,同食物供应的关系,也控制着种群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