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气功心理思想

中国气功心理思想中国古代关于气功心理功能的观点种类繁多,但练气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调神、调息、调形。调神又称为调心。中国丰富的气功宝藏中,有着大量的调心思想。老子主张“虚心实腹”、“虚极静笃”的调心观。 庄子提倡“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孟子主张善养“浩然之气”。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指出,气功的基本行为是“行气”,行气的条件则是心澄入静的“定”与“固”。《黄帝内经》要求练功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东汉初期的《老子想尔注》主张,练气功要善于养神,要“精神清净”、“喜怒不发”。《太平经》强调,人体精气神三宝中神最重要,精与神合一、气与神合一的有效方法是“守一”法。《太平经合校》的解释是“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事所我也”。《周易参同契》强调,练气功时要注意集中,不要心猿意马想身外之事,要求“近在我心,不离己身”。长沙出土的西汉马王堆医书中,有工笔彩绘的《导引图》,其中有“患恨”、“引烦”等情绪方面的调节功法。华佗创制的五禽戏,也可以使人身心舒适。唐代《服气精义论》指出,利用气功治病,主要是用心指挥气,“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哉?”晋陶弘景提倡“啬神”。唐孙思邈提出,练功要“摄心静虑”、“存神炼气”。 《颜氏家训》主张“爱养神明、调护气息”。宋欧阳修认为练功应该“专于内守,以养其神”。宋王帷一描述气功心态:“凝神静坐水晶宫,彻骨清凉心地空,水火木金归一处,更无南北与西东。”明张三丰认为,练气功的入门功夫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入静的具体方法有眼观鼻、鼻观脐、“上下相依、心息相依”等。《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决》、《类经·祝由》、《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冷庐医话·保生》等著作论述了调心的要求、方法;如何纠正练功过程中出现的“走火入魔”等偏差,如何调心治疗疾病,以及调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等。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