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中国古代无心理测验一词,但在“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和具体方法上有许多论述。《尚书》最早提出“知人则哲,能官人”的命题。刘劭《人物志》更明确提出:“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关于知人的困难性,《庄子·列御寇》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且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不可得而知之。《人物志》考察了在“知人”中可能发生的“七缪”:“一日察誉,有偏颇之缪;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日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虽然知人有相当困难,但古代思想家还是肯定它的可能性。如,孟子指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颜之推也认为,人的心理是有迹可寻的,只要“察之熟”,就可以揭示其“虚实真伪”(《颜氏家训·名实篇》)。关于知人的方法,《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可谓古代心理测验方法的滥觞:“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此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的“六征”(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德)、《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人物志》的“八观”与“五视”,以及诸葛亮“知人性”七法等,都是“九征”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已涉及现代心理测验中的问答法与情境法等。对具体的测验方法,古代思想家亦多有创见。一是分心测验,如《刘子新论·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到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二是单项特殊能力测验,如周代就采取试射之法来选拔管理或参加“祀”与“戎”的公务人员。三是创造能力测验,如古代的“九连环”、“七巧板”、“八阵图”等,对于了解人的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独创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