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中国自有文字记载至鸦片战争期间的文艺心理思想。(1)萌芽时期。殷周的青铜器艺术即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审美心理思想。《周易》提出的“天人合一”、“对立统一”思想,为文艺心理思想的“比德”论与“中和”论奠定了基础。其所提“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开启了文艺心理思想的“意象”论。《左传》主张“平心”说,认为文艺作品(如音乐)能感化人,使其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 春秋时阴阳五行派提出“中和”论,主张文艺创作要和谐统一、圆满适度,对后世文艺心理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先秦时期。孔子从其核心思想“仁”的观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文艺心理观点,可归结为“兴观群怨”说、“情理调和”说、自然审美“比德”说等。孟子对人格精神美作了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美感问题。还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艺术鉴赏论。荀子撰写的《乐论》,集中反映了其音乐心理思想。其所提“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命题,对文艺心理思想有颇大的启示价值。老庄的文艺心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其提出的“有无相生”、“牵情而往”、“身与物化”、“涤除玄览”、“以天合天”等命题,涉及到审美心理特征、审美情感、审美移情、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等一系列文艺心理观点,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乐记》与《吕氏春秋》的音乐心理思想也颇为深刻。(3)汉魏六朝时期。两汉文艺心理思想的主要成就:《淮南子》对美感、艺术情感的分析,特别是其所提的“中有本主”论,涉及文艺创作的情感主体性原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其文艺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某些心理观点,可以通向文艺心理思想。汉代的书法心理思想相当丰富,主要代表人物为崔瑗与蔡邕。崔氏的《草书势》与蔡氏的《笔赋》,都是对书法艺术美的赞颂。魏晋六朝的文艺心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三大著作之中。陆机《文赋》对想象,灵感、缘情、愉悦等四个文艺心理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刘勰《文心雕龙》深刻阐述了艺术想象论、艺术情惑论、艺术个性论、艺术鉴赏论等。钟嵘《诗品》提出了“吟咏情性”、“托诗以怨”命题和“滋味”说等。 书法心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卫夫人的“骨肉”论、王羲之的“意笔”论、王僧虔的“形神”论。绘画心理思想则有顾恺之“传神写照”与“迁想妙得”,宗炳的“澄怀味象”,谢赫的“气韵生动”等。此外,曹丕的“文气”论,玄学的“意象”论、“形神”论、“味”论,阮籍的“无欲”、“无味”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都对文艺心理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4)唐宋时期。唐代的文艺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殷璠的“兴象”论,王昌龄、皎然的“意境”心理思想,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不平则鸣”说、“以文为戏”说,柳宗元的“感激愤悱”说,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诗歌鉴赏的“三外”(“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等。唐代的书法、绘画心理思想主要有孙过庭论书法艺术的抒情特性,张怀璀的书法“言妙”说,张彦远的绘画“妙悟自然”说,荆浩的“凝想物形”说,张璪的“中得心源”说等。宋代的文艺心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欧阳修的“感激发愤”说,朱熹对“虚静”理论的研究,苏轼的“随物赋形、神与物交”的艺术观察论、“成竹在胸、身与竹化”的艺术构思论、“妙观逸想、振笔直遂”的艺术传达论、“贵乎枯谈、萧散简远”的审美心境论,严羽的“识、悟、趣”的形象思维论等。宋代的绘画心理思想主要有郭熙的审美心理结构论,黄休复的“逸、神、妙、能”四格说等。(5)明清时期。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心理思想相当集中,如李梦阳的“传真”说、“因格立情”论,徐桢卿的“因情立格”论,谢榛的“兴、趣、意、理”四格说、“景媒情胚”说、“兴而不遏、人乎神化”的灵感说、“心有所主、悟以见心”的妙悟说,王世贞与吴国伦的“发抒性灵”说,以及李贽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的文艺心理思想等。清代的文艺心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汤显祖的唯情理论,公安派的“性灵”说,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审美感觉论、情感形式论、审美感兴论,叶燮的“理、事、情”的艺术思维论、“才、胆、识、力”的艺术个性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论、“灵机”论等。此外,石涛、郑板桥的绘画心理思想,叶昼、金圣叹的小说心理思想,金圣叹、李渔的戏剧心理思想等,均窟有一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