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古代社会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心理思想中国自有文字记载至鸦片战争期间的社会心理思想。(1)先秦时期。孔子倡导“仁爱”,将其作为当时处理社会问题、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模式:发现人际关系中“上行下效”的模仿率:最早论及“将心比心”的心理换位思想;提出“性近习远”命题,为个体心理社会化与个性化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重视榜样作用,主张以身作则,慎交明友。墨子认为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倡导“素丝”说,认为习染在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调先治其身,方能治国,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赏贤罚暴,明察审信。老子从“天人不二”的观念出发,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类社会也要“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绝圣弃智”、“无情无欲”孟子的社会心理思想可归结为仁政爱民、恒产恒心、相互爱敬、尊贤使能。荀子的社会心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分使群、平政爱民、仪正影正、赏善罚恶、性伪结合等方面。韩非子主张因情而治、法术势三者俱立;要求忠言拂耳,明主听之:认为誉罪毁赏,虽尧不治;也肯定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此外,《周易》、《尚书》、《管子》、《吕氏春秋》等也蕴含丰富的社会心理思想。(2)汉魏六朝时期。两汉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首次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从三个等级角度考察了个体心理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认为“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涉及权威暗示作用:主张根据人们的好恶心理实施赏罚:提出要在民众有适度欲望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以性二重(“仁义”与“贪利”)论为依据,探索了制止和预防人们犯罪的途径。王充在个体心理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方面,提出“渐染”说:考察了妒忌、毁谤、流言等人际交往误区,认为劝导的效果取决于被劝导者的需要;主张通过“伪恩”来取悦民心、安抚民众。魏晋时,刘劭的《人物志》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原则即“不伐不争”;剖析了争胜好强之人的心理特点,认为谦让是泯冤仇为友谊、化干戈为玉帛的有效途径:对辩论的心理问题有独到研究;以人的才性关系为依据,把人才划分为12种类型,并考察了其特点,这丰富了古代的管理心理思想。诸葛亮重视“齐心”、“人和”在治理中的重大作用,揭示了“上枉下曲,上乱下逆”以及“人望”的权威影响。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主张在上者要“知人”、“知外”、“知下”、“知贱”;重视赏罚的心理作用,强调它们有“兴功”、“禁奸”的效能。魏晋玄学家的社会心理思想可归结为知人者智,自知者超智;无知守真,则邪心不生:贪欲无厌,戎马生于郊;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刑教一体,礼乐平人心:知足为乐,各据其性分。葛洪《抱朴子》继承《管子》思想,提出“衣食足,而民知荣辱”,认为“情不可极,欲不可满”,主张“以道制情”,节制情欲。重视赏罚作用,提出“明赏以存正,必罚以闲邪”。在人际交往中,主张“先择而后交”,提倡“狎而不慢,和而不同”。也论及“上行下效,君行臣甚”的社会心理问题。六朝时《刘子新论》“衣食饶足,奸邪不生”:“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赏信罚明,劝善禁奸”,还考察了毁誉、传言等社会心理问题。(3)唐宋时期。唐代的贡献:韩愈提出性与情三品说,可以解释个体心理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以“伯乐识千里马”为喻,强调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对人际间的嫉妒心理作了带有实验性的分析。柳宗元主张任贤使能,“安其职”、“安其业”:批判了按节气施行赏罚的天人感应论:指出荐举之道有三难,即知之难、言之难、听信之难,以及存在先入之见等弊端:对谤和誉两种对立的社会心理现象作了考察与分析。两宋论及社会心理思想的思想家颇多。如李靓提出情欲人所不免,须予以适当满足;主张吏民“必相知心”,才能使国家得治:认为“治民思乱,乱民思治”,因此,既须“虑乱于治”,居安思危,又须拨乱反正,求治于乱;主张用施赏罚、行札义两手来治理人民。二程与朱熹肯定心理因素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强调“正君心”、“感人心”,认为“民衣食不足,则无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把"人欲”作为犯罪的重要原因;重视刑罚的威慑作用,持“以严为本,以宽济之”的重刑主义观点。王安石根据“相近之性以习而相远”的认识,批驳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较能正确地解释个体心理的社会化问题,主张“养民之道”,在于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重视教化的作用,认为只有“善教”,才能收到良好的化民效果:看到了社会风气、世俗习惯对人们心理有重大影响,提出“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重视人才,主张对其“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以便“陶冶而成之”。(4)明清时期。在明代,何心隐的“育欲”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思想意义。他以此为指导,创办聚和堂,让同宗族子弟过平等的集体生活。李贽的“童心丧失”说,为个体心理社会化提供了一种解释。即认为人们“童心丧失”的过程,就是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过程。 在清代,王夫之提出的性“日生日成”说,是一种个体心理社会化理论:坚持“理欲合性”观,把欲望区分为声色、货利、权势、事功四类,主张满足正常的欲望,但必须加以节制与引导。不同意古代甚为流行的“宽猛相济”说,而提出了宽刑轻罚的主张。戴展根据《大学》而倡导的“紧情”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思想价值。主张“遂己之欲”的同时,还要“遂人之欲”;“快己之欲”的同时,不要“忘人之欲”。这种“絜情”说乃是建立正常融治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