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心理思想中国古代关于军事心理问题的基本认识与观点。主要有五个方面:(1)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管子》最早论述“知彼”四个方面:“故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进兵)也: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约期会战)也: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军事行动)也: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阵(列阵交战)也。”《孙子兵法》所说的“五事”、“七计”、“知吾卒之可以击”与“不可以击”,列举32例,说明观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吴子兵法》提出的“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举出若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的情况等,都表明“知彼知己”的丰富内容。(2)将领的心理品质。《孙子兵法》认为,将领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吴子兵法》提出,将领应该“总文武”,“兼刚柔”,慎重做到“理、备、果、戒、约”:《孙膑兵法》分析了将领失败的若干心理原因,如“不能而自能”、“骄”、“贪于位”、“贪于财”、“轻”、“迟”、“寡勇”、“寡信”、“寡决”、“缓”、“怠”、“贼”、“自私”等;《尉缘子》指出,将领必须力戒“三悖:心狂、耳聋、目盲”:《六韬》阐述了将领心理品质对军队的影响:“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3)治军思想。一是文武兼施,恩威并重。诸葛亮《将苑》:“故行兵之要,务览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熟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二是赏罚严明,赏小罚大。《尉缭子》:“赏如山,罚如溪。”《孙膑兵法》提出,赏罚要“不唯其人”,即不分贵贱亲疏一样对待。三是上下同欲,所向无敌。强调要培养军队的团结气氛。《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吴子兵法》肯定:“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战矣。”四是不縻不疑,信任下级。《孙子兵法》认为,如果动辄干涉将领的决策和指挥,就会引起部下的疑惑和反感,从而扰乱自己的军队。五是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士不先教,不可用也。”重视对士兵进行心理训练,“练心则气壮”(《练兵实纪》)。六是因志求贤,因材而用。古代兵家都强调要充分发挥将士的聪明才智。(4)士气心理。一是分析了士气的变化规律。《孙子兵法》:“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二是提出了激励士气的形式。《孙子兵法》:“合军聚后,务在激气。”《孙膑兵法》把激励士气分为“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种形式。三是总结了激励士气的方法。 主要有同心,即同心同德:爱兵,即爱护部属;赏罚,即赏罚严明公正;誓师,即战前动员;激情,即激发士兵的爱国情、杀敌情和荣誉感等:率身,即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来激励士卒。(5)战术心理。原则:一是主动,即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在战术上先发制人;二是灵活,即在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三是巧诈,即善于运用心理战,使敌人分化瓦解,军心动摇,陷于被动。具体战术:一曰兵不厌诈,欺骗敌人:二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三曰未战庙算,得胜者多;四曰上兵伐谋,不战而胜:五曰出奇制胜,变化无穷:六日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七日兵无常势,因敌制胜;八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