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知行论

知行论中国古代关于知和行关系的观点主张。知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行指行为、行动、实行等。不仅涉及认识论,而且涉及伦理道德和治国之道。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不行而知论。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2)知不若行论。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3)知易行难论。《左传·昭公十年》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古文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4)知先行后论。西汉董仲舒指出:“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行之。”(《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北宋程颐提出:“以知为本”,“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遗书》),“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语录》)。南宋朱熹不仅主张“知先行后”,而且认为知行相须,不可偏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5)知行合一论。明王守仁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他所谓的“知”,即致吾心之良知,所谓的“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即致良知。他说:“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录》),得出“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6)行先知后论。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知行相互以为用”(《礼记章句》),强调“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故‘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艰者先,先难也,非艰者,后获也”(《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