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游戏角色扮演理论

游戏角色扮演理论(role-pretendingtheoryofplay)游戏理论的一种。伯勒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 伯勒认为,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裁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儿童对角色的选择往往基于他们对某个人或角色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通过模仿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可使自己像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满足。通过模仿、扮演他们害怕、恐惧的人,可使自己征服恐惧,降低由这些人或事物引起的紧张或焦虑。通过扮演动物、小婴儿、小丑等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儿童可在安全气氛中做他们平时不能做的事情或掩饰自己的错误,转败为胜。伯勒一共概括了9种儿童角色游戏的典型模式,并对婴儿的捉迷藏游戏和操作性游戏作了原因分析。伯勒还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儿童的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阶段发展而发展的趋势。他把心理性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的内容也不同。第一阶段,儿童的焦虑主要集中表现在与机体有关的挫折方面,反映在游戏中是独自玩,往往是玩弄自已身体的某个部位;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主要是失去母亲一食物的潜在焦虑,儿童开始与母亲游戏,主题是“我能够做那些妈妈对我做的事情”: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成人角色,试图补偿他们无法与成人匹敌的无能地位,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儿童通过与伙伴共同参与的规则游戏,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独立。这种规则游戏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通过严格认真地执行游戏规则,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自由。伯勒关于儿童角色扮演的模式理论以及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