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拥挤超负荷理论

拥挤超负荷理论(overloadtheoryofcrowding)解释拥挤过度对人的影响的理论。最初由沃斯和齐美尔提出。以后,米尔格拉姆从系统分析理论中将“超负荷”这一术语引入拥挤理论。认为一个环境中,每一个体都代表一种可能存在的社会关系。环境中的群体密度达到较高水平时,就对个体构成潜在的过度刺激源,导致个体处于心理超负荷状态。包含一系列相关理论,主要论述高密度环境中存在的内部压力源。其主要观点:(1)高密度的环境可对个体的认知构成过度刺激。当环境需求超出个体认知能力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过度刺激,从而利用各种手段对刺激作出反应,以达到降低超负荷刺激的目的。(2)在引起超负荷反应的诸因素中,除空间有限外,个体被迫接触的人数及与其他人相互作用的次数更为重要。(3)环境中物理密度的潜在效应受情境变量和心理变量的调节。这些变量决定个体是否视密度为不利因素。如个体认为环境密度足以令人厌恶时,就会产生拥挤体验。此外,环境中有无墙壁间隔或其他障碍,会影响个体对过度人际接触的体验:群体中是否存在朋友或伙伴关系,会影响社会刺激的发生频率及其性质,个体的目标和经验及其对密度环境刺激的应对方式,会影响个体对超负荷刺激的体验。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作出刺激超负荷判断时,可能出现如下行为反应:回避社会接触,缩小注意分配范围,降低对社会刺激的感受性。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