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依恋行为Q分类卡片

依恋行为Q分类卡片(AttachmentQ-Set)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评价2岁一6岁儿童与成人依恋关系安全性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沃特斯和迪恩采用Q分类技术于1985年编制。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儿童行为,其中大多数是依恋行为,还有一些是与依恋无关的一般行为。评价人通常是研究者、母亲或幼儿园教师,即对幼儿行为有一定了解的成人。施测时,评价人必须先熟悉90个条目的内容,要逐条阅读,并把它们从左到右按最不典型、一般、最典型分为三组,各组条目数量不限:再把三组卡片分成9组,从最不典型到最典型,构成每组10个条目的行为分布,从左到右记为1分~9分。每个条目的分数是其所在组的号数,代表该行为在被试行为模式中的典型性。通过分类卡片,每个被试会得到一组90个原始分数。最后,根据原始分数与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求相关,得到的相关系数即为该儿童的依恋安全性分数。 从理论上讲,分数越高,儿童与成人的依恋关系越具安全性。沃特斯和迪因所用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是美国一些儿童发展专家根据他们自己对假设的“理想儿童”(即依恋安全性最高的儿童)的理解,用Q分类技术,计算出90个条目的平均数而形成的。研究表明,依恋行为Q分类卡片与陌生情境测验所测定的儿童依恋类型有较高的相关,且适用年龄范围广,使用方便,广泛用于跨文化研究。已有中文版及中国专家建立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吴放、邹泓,1994),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之间有着较高的一致性(r=0.83,p<0.01)。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