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罗舍夫斯基
雅罗舍夫斯基(AHxaHIIpHropbBH牙pOLIeBCKHH,1915一)苏联心理学家。生于俄国赫尔松一工人家庭。193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后人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在鲁宾斯坦的领导下进行研究。1945年以论文《论波杰勃尼雅的心理学观》获心理学副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莫斯科大学,担任捷普洛夫心理学史课的助教。1985年任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科学创造问题研究组领导、苏联心理学会核心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心理学史、心理学理论、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其学术成就分三个方面。(1)对“俄国生理学之父”谢切诺夫有专门研究,认为他对俄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贡献。引用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的评论,说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即提出关于一部分神经系统对另一部分有抑制作用的假说,但只是在谢切诺夫之后,于1863年才作为实用生理学论题而成为公认的学说。(2)对心理学史特别是当代国外心理学发展与现状的研究成果显著。编纂多部有影响的心理学史专著,特别注重研究心理学史内在的思想逻辑,揭示心理科学中范畴体系的发展,阐明社会因素、对象一逻辑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三者在心理学历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3)对科学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有相当的研究。广泛探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动机、潜能、过程、因素和机制。认为创造包括科学创造是“意识到的东西和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严格计算和直觉领悟的复杂合金”。科学创造动机与整个个性结构(包括才能)密切相关,个性的创造潜力、才能的形成和创造年龄的变化相关。强调科学创造有三种方式:直觉方式,能提供富有成效的结果,但难以理解和说明原因:创造过程程式化的方法,如行为概率性符号、操作模型等:坚持对象一历史的观点,认为思维的真正动力在于个人与文化世界的相互作用。还要求探讨科学和科学劳动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如人的创造依从于科学集体,尤其是小群体。著有《十九世纪心理生理学中的决定论问题》(1961)、《心理学史》(1966,1976,1985,中译本由陆嘉玉等根据俄文第3版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谢切诺夫》(1968)、《科学创造》(合著,1969)、《论心理生理学的历史道路》(1970)、《二十世纪心理学》(1971,1974,获乌申斯基奖金)、《国外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合著,1974,中译本由王玉琴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谢切诺夫和世界心理学思想》(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