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接受-构建说
学习接受-构建说(reception-constructiontheo-ryof1earning)中国学者冯忠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既不同于动物学习,也不同于科学家的发现或一般人的学习,其特殊性在于:(1)学习的接受本性。学生及其学习活动是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受制于教育系统的整体结构。教育的经验传递系统本性及学生在人际交往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决定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2)接受学习的构建本性。由于教育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观性,经验所有者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体把经验传递给他人:接受者若要获得媒体或信号负载的经验或信息,则必须在自身的接受系统中进行一系列加工处理,要完成一系列译码与编码活动,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构建这种经验的结构,即主动构建心理结构。在此基础上,该学说进一步揭示学生学习的一些派生性特点:(1)定向性。即学生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及方向。有教师指导,学生可避免经验接受过程中的曲折和弯路,提高学习成效。(2)连续性。学生当前的学习不仅与过去的学习有关,且与将来的学习有关,每项学习的成效受制于整体连续设计。(3)意义性。学生学习占有的是媒体或信号的含义(意义),构建的是具有意义联系的心理结构。(4)言语性。 接受学习传输经验的媒体主要是言语信号。(5)间接性。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获得的经验是间接的。该学说还按接受经验的不同,把学生的学习划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