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性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词。“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而与生俱来的。如告子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孟子亦将生来即有口、目、耳、彝、四肢等感知叫作性:“口之于珠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荀子认为,“凡性,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恶》),“生之所以然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庄子以性为人所具有的素质:“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中庸》以性为天命:“天命之谓性。”《吕氏春秋》提出“生,性也”,性为“万物之本”。西汉董仲舒认为“质朴之谓性”(《举贤良对策三》)。隋唐佛教强调“性名自有,不待因缘”(《大智度论》卷三十)。古代思想家认为“性”乃万物所共有,具有普遍性。北宋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正蒙·诚明》)从这点出发,可以将性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日气性。张载认为,气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浮沉、升降、动静、相荡、胜负、终始等特点,谓之气性。它是既可以体现在万物之中,又可反映在人身上。 二曰物性。张载说:“天下谓之性者,如言金性刚,火性热,牛之性,马之性也,莫非固有。凡物莫不有性,由通被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敲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性理拾遗》)人亦属物,物性又可分水火(代表今之无生物)之性、草木(代表今之植物)之性、禽兽(代表今之动物)之性、人性四个层次。三曰人性。人属物,但又高于万物,是天下“最为贵者”,是性的最高层次。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