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医学分支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广义指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心理以至社会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医学,实际是一种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法。狭义指研究心身疾病的医学,研究心理生理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亦称心理生理医学。心身关系问题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医典《内经》有很多关于情志与脏腑相关的叙述,提出情志过度会伤及脏腑,造成各种精神与躯体的损害。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认为,情绪和性格类型对疾病和健康有重要影响。医学史上,“心身”一词作为医学用语,最先出现在德国精神科医师海因罗斯1818年的有关睡眠膝碍的著述中。1872年D.H.杜克写成《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被后人赞为“奠定了心身医学的基石”。但此后一段时期,机械论观点在医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医学家们的精力多集中于疾病的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忽视对心理因素的探讨。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会诊精神病学的兴起及精神分析学说的传播,心身问题重新受到重视。1922年,精神分析学家多伊西第一次使用“心身医学”这一概念。此后,这一概念便开始进入科学的医学领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精神分析学家为心身医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贡献,其中代表人物是邓巴和F.G.亚历山大。邓巴接受美国心理生物学派的整体论观点,研究疾病与性格的关系,发表许多有关心身关系的论著,1938年出版《情绪与躯体变化》(EmotionsandBodilyChange)-书,1939年创办《心身医学》杂志。F.亚历山大领导的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也成为当时心身医学的研究中心,他们提出七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性遗疡、神经性皮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1944年,美国心身医学会诞生,此后许多西方国家及日本先后成立心身医学会。 在欧美最初的心身医学体系中,精神分析学说占据统治地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其影响逐渐减少。20世纪下半叶起,心身医学研究转向心理生理学。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坎农的情绪生理学和塞里的应激理论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康乃尔大学的H.G.沃尔夫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启示下设计实验,研究环境和心理因素对内脏器官生理功能改变的影响,把心身医学建立在客观、严谨的科学基础上,影响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信息论、生物控制论、系统论、行为科学、神经内分泌及神经递质的研究推动心身医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的20多年,其研究日益重视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