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心理双性化

心理双性化(psychologicalandrogyny)在性别角色发展中,个体兼具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或表现为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无性别化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S.贝姆1978年提出。A.霍尔和浩宾斯坦1980年通过测验8岁11岁的儿童,证实存在该现象。S.贝姆的一项实验也证实,双性化个体比性别化个体能更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S.贝姆后又改变其对双性化的看法(即人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认为双性化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并非结合两性特征,而是表现了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无性别化,即个体在行动时很少考虑自己的性别。但赫斯顿1983年指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永远不能脱离性别因素,只有女性才能哺育后代的事实清楚地决定了男女两性在各自生活中的作用。心理双性化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它的提出有利于使人类个体从个体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和文化强加给的男性化、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