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术学
心理技术学(psychotechnology)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即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综合地研究社会生活实际部门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其内容体系,就个体而言,有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就群体而言,有社会心理测查技术;就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失常而言,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就经济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心而言,有经济心理技术。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与心理学各种具体应用问题发生联系。该学科跟应用心理学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1903年首先提出“心理技术学”名称。德裔美籍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最早进行具体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在1913一1914年间出版专著《心理技术学原理》。瑞士心理学家克拉帕雷德提出如何用心理学知识进行主动于预,处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群体的问题,解决商务、教育和政府等问题,并在1920年建立国际心理技术学会。20世纪20一50年代中期,盛行于国际心理学界,每一两天就举行国际研讨会,出版专门的心理技术学杂志,有的国家成立专门的心理技术学系。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心理技术学分衍为众多的心理学应用分支学科。 1955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把国际心理技术学会改为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随着科学由分化走向新的综合,80年代中期后,一些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需要一门介于基础研究与具体应用之间的综合技术科学。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应发展出一门强有力的技术学。中国学者杨鑫辉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要重建心理技术学,并称原先的为经典心理技术学,要重建的为现代心理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