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性
喜剧性(comicality)事物在矛盾冲突中暴露出自身的矛盾、空虚和无价值,从而令人发噱否定的审美特征。其表现形式为:表里不一、名实不副、以假乱真、当众出丑等。 其矛盾冲突包括先进、美好事物同落后、丑恶事物之间的对立,斗争以及包括丑恶与丑恶之间、先进与先进之间的某种矛盾与纠葛。其本质是生活现象的自相矛盾,是艺术对旧事物的抨击、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赞颂、肯定。其基调多半是可笑、轻松的,最明显的效果是引人在笑中深思。在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视之为对比较坏的人的行为的模仿效果,并最早将其与丑联系起来,认为当丑的事物表演对人无害时便产生喜剧性。康德认为喜剧性是一种紧张期待突然归于消失而发生笑的情态,是理性精神对丑的对象的自由戏弄。 黑格尔认为喜剧性只存在于“破坏自身的、微不足道的、虚伪的、矛盾的”事物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喜剧性是丑的自我炫耀,是恶的事物以虚伪的内容和堂皇的外表来掩盖自己的空虚和无意义。马克思指出,喜剧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并求助于伪善和诡辩”,这是历史的客观进程“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基”的最后一个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从而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已的过去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