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psychologyofliteratureandart)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艺术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并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情感、抽象思雏与想象活动的关系;艺术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丰富精神生活,鼓舞人的意志和热情: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提高美感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美育提供心理学依据。着重探讨的内容有:艺术感知,作家、艺术家的思维特征,形象、情感、理性间的关系,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以及创作个性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相关思想。《乐记》中分析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分析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后代许多诗话、词话均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在西方,17、18世纪后,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成为一个特别受重视的领域。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康德美学以及叔本华、尼采的论著均涉及这一领域,但未形成独立的体系。1876年,费希纳用实验方法研究绘画艺术,莫定实验美学的基础,使艺术创作和欣赏心理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德国心理学家斯顿夫1883年出版《音乐心理学》,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德国心理学家李普斯提出移情理论。 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视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欣赏共鸣为受到压抑的潜在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荣格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用以分析文艺心理现象。美国的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写成《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强调文艺心理的整体观念。20世纪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所著《文艺心理学》(1930)为中国最早的艺术心理学著作,系统介绍以往的文艺心理研究状况。英国尼达姆所著《论19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的进展》较明确地提出文艺心理学研究及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提出美学研究应包括三个相互补充的部分:(1)抽象的或形而上学的部分,致力于给美学下定义:(2)心理学的部分,致力于描述美对人类心灵的影响:(3)社会学的部分,目的在于确定美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观点认为可以把文艺心理学分为创作心理、欣赏心理和评论心理三部分。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