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听觉共鸣说

听觉共鸣说(resonancetheoryofhearing)一译“听觉共振说”。听觉位置说的一种。鲍希姆1605年首先提出。认为耳是一个内含空气的比较深的腔体,当声音冲击耳时,腔体就发生共鸣。这种共鸣因腔体不同深处的开口及其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1683年弗内基于对耳蜗微细结构的研究,提出耳蜗内从蜗底到蜗顶的骨质螺旋板是声音的感受装置,并认为低的音调位于耳蜗基底端,高的音调位于耳蜗顶端。1857年,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在集合研究欧姆的听觉分析定律、J.P.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和柯蒂对耳蜗解剖的重大发现后进一步提出,耳蜗基底膜是一排在空间上对不同频率相谐调的分析器。基底膜上有长短不等的横纤维,像一个个微小的共鸣器,每一根纤维都与不同的频率相谐调。位于耳蜗基底部的短纤维对高频发生反应,而位于耳蜗顶部的长纤维则对低频发生反应。基底膜的横纤维从短到长连续排列,与其相谐调的频率也由高到低相继变化。当受到某一音调刺激时,基底膜的相应部位的共鸣器便发生共鸣,与其相联系的神经纤维也产生兴奋。每一音调在耳蜗基底膜上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神经代表。该学说得到一些临床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临床病例观察证明,当耳蜗基底受损时,患者对高音感受发生障碍;当蜗顶受损时,患者对低音感受出现障碍。表明耳蜗不同部位的确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起反应。耳蜗传声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声的频率与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反应大致存在对应关系。安德列耶夫运用条件反射法发现,耳蜗局部损伤只影响某些频率的声音的听觉,未受损的部分仍保存感受相应频率的声刺激的能力,并能辨别各种声音的音响大小。但也有人在显微镜下观察,不能证实基底膜的横纤维有张力存在,看不到共振或共鸣现象。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