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①(socialpsychology)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1)群体心理现象与行为:(2)个人在其所属群体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与行为及各种自我调节行为。 两者不可分割,联系在一起。其基本理论是交往与人际关系理论,母体学科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其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演说家狄莫克内西利用情绪感染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中国儒家学者不仅提出了“民心”概念,还揭示了民心与治国的关系。1908年出版的美国E.A.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标志这一门学科的诞生。此后分成两种体系:(1)着重研究社会影响下的个人心理;(2)偏重于群体心理。后来,美国莫德和闵斯特伯格及F.H,奥尔波特引进实验方法并进行了大量实验。F.H.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标志着此学科从描述阶段提高到实验阶段。以后在美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态度研究:(2)小群体实验研究:(3)调查研究:(4)形成了些以共同的方法论特征为归属的理论流派或定向,如精神分析取向、学习理论取向、场论与认知取向、社会学取向和文化人类学取向。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中心。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研究重点由偏重个体或小群体变为同时关注大群体或更宏观的层面,由偏重实验法变为也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等,应用研究有所加强。1984年,S.奥斯坎普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出版,标志着其分支学科应用社会心理学诞生。中国从清末开始引入此学科。20世纪20年代翻译出版了法、英、美等国的主要专著,还联系实际研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著作,如高觉敷的《群众心理学》、陆志韦的《社会心理学新论》、潘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对社会心理学持否定态度。改革开放以后,义开始研究、探索,力图建立自已的学科体系。台湾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草创(1949-1960)、莫基(1961一1970)、成长(1971-1980)和反省(1981一)四个时期,在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中与香港相互影响。⑨(SocialPsychology)书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A.罗斯著。美国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08年出版。副标题是“大纲与资料集”。该书与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共享“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之美誉。E.A.罗斯是一名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因人们交往而产生的,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心理面和心理流”。所谓心理面,指人们之间一致的静态心理现象,如语言、信仰、文化中包含的共同心理:心理流则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心理现象,如军队遗败,恐慌、工潮中的愤慨以及宗教信仰狂热时的心理表现等。E.A,罗斯把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作了明确的划分。他认为后者“考虑心理面和心理流”,“只研究因社会原因,如心理接触或心理互动形成的一致性现象”。这本书深受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影响,有四章讨论模仿、五章讨论风格、两章讨论群体心理、两章讨论习惯和群众。考西尼主编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评价“E.A.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且他并不强调杜社会背景中的个人。”该书开创了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定向。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