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格五因素模型

人格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modelofpersonality)亦称“人格大五结构模型”、“人格大五理论”、“大五因素分类学”。人格结构模型的一种。该模型基于以下两条重要的前提假设:(1)词汇假设。即假定那些非常突出的、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差异最终都被编码到人们在其社会文化中使用的语言中,某一社会中说、写、用的语言能包含这一文化中任何一个人所需要的概念和构想。(2)因素分析适用性假设。即假定基于相关性研究的因素分析能使大量特质形容词得以化简,抽取的因素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维度。在这两个前提假设下,心理学家通过对自然语言的分析认为,人格由五个因素构成,这五个因素命名因学者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两个:(1)美国心理学家R.R.麦克雷和科斯塔1987年采用“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人格调查表”(NEO-PI)发现的五个因素: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和开放性。(2)美国心理学家W.T.诺曼1963年发现的五个因素:激情、宜人性、责任感、情绪特征和文化,也称为“诺曼五”。这两个模型有很多地方相同。 人格五因素模型的提出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和经验提炼。 1926年,德国心理学家克拉格斯研究发现,对词汇的精细分析有助于理解人格,这一思想促使德国心理学家F.鲍姆加滕1933年对德语中描述人格的词汇进行研究,并微发了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奥德伯特对英语中描述人格的词汇进行深人研究。G.W.奥尔波特和奥伯特从《韦氏新国际词典》40万个词中选出17953个描述性的词汇,根据他们对特质的定义,挑选出4504个特质词,对个体的人格特质进行分类研究。1943年,英国出生的美籍心理学家R.B.卡特尔对G.W.奥尔波特所选的词汇进行削减,选出171个词汇,进行聚类和因素分析。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D.W.菲斯克进一步分析发现有5个因素,命名为社会适应性、顺从性、成就愿望、情绪控制和探究才能,并在自我评定、研究者评定、同龄人评定的样本中得到验证。1961年,图普斯和克里斯多的因素分析亦获得5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活动强度、宜人性、可靠性、情绪性和文化。这被视为人格五因素模型正式形成的标志。但有不少研究表明,该模型并不适用非英语国家对人格结构的描述。(1)研究者在选词上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中人格的所有方面,而是人为地删除了描述心境和评价性的词汇;(2)因素分析仍不能排除主观随意性。即使该模型在人格研究和临床中已得相当广泛的了解和使用,也不能用来代替其他的人格体系模型。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