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格评鉴

人格评鉴(personalityassessment)一译“人格评量”、“人格评估”。在具体条件下以系统方式收集有关个体人格的资料以了解其人格的过程。基本程序是运用多种方法或技术综合地测量个体的人格,收集其资料,然后对资料评写、分析和解释,最后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作出评鉴。收集的资料至少涉及情境的、刺激的、指导语的及被试反应等方面。常用的人格评鉴技术有自陈测验、投射测验、晤谈、行为评鉴等。具体评鉴技术的采用因其基于的人格理论观点而不同。特质论者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特质维度,自然语言中存在与之相应的描述词汇,可采用分类学策略,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因素分析得到人类的共同的人格维度,进而大都采用人格测验和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并将结果转化为人格量表,以测量人格,预测行为,著名的人格问卷有16P℉等。精神分析论者则在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评鉴人格,认为个体的潜意识无法直接观测,须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使其投射出来。他们通常采用投射技术,在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刺激背景下,使个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动机、态度等投射出来。投射测验主要有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渍测验等。 学习论观点者强调人格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人格是个体独特的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评鉴人格就是测量特征性行为,主要采用行为评鉴和心理生理技术等测量技术。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家认为,特质论和其他的人格理论家将人格分析成一种混合物,实际是忽视了人格的综合性和动力组织性,主张采用现象学策略,视人为一个统一体,从整体人格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强调从整体上来研究人格,一般采用晤谈和自陈量表法等评鉴技术。非正规评鉴在人类之初即已发现,评鉴勇敢、合作等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特质。古代主要方法有占星术和观相术。前者发端了描述人格的术语及原始分类学:后者有逻辑性,但被夸张、曲解了身体与人格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华尔特首次系统阐述人格评鉴,强调个体差异,认为人格可测。1691年德国哲学家托马斯从官能快乐、抱负、贪婪、理性的爱四个维度建构人格差异论,制定量表,发表人格评鉴史上第一份个体定量资料。19世纪早期,加尔的颅相学成为新的评鉴理论,认为具体心理机能集中于大脑的特定区域,个体的机能定位可通过考察其头骨轮廓而评定。19世纪后期,科学的人格评鉴由高尔顿等人起肇。高尔顿提出调查与问卷的观点,皮尔逊引人相关系数。人格评鉴最先达到精确的是智力测验。人格评鉴应用范围很广。在司法领域,用于判定罪犯的心理疾病以及孩子的抚养权等,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帮助职业选择者做出重要的职业选择,帮助心理治疗者找到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帮助来访者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教育领域,帮助家长和教育者确定儿童是否有人格障碍,了解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儿童人格发展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儿童。但人格评鉴面临难以测量完整的人,难以消除被试饰伪答题,难以评量各种人格特征的难题。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