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分类技术
Q分类技术(Q-sorttechnique)一译"Q分类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森1953年在《行为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分非结构性Q分类和结构性Q分类。要求被试将描述人格的句子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这些类别的分布是从“最赞同”或“最相似”到“最不赞同”或“最不相似”:要求被试对各类别所分配的题目数可以构成正态分布的形态。若9个等级的Q分类中有60题,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每种类别应该分配到的题目数是2、3、6、11、16、11、6、3、2。材料应分为几个等级,通常由研究者事先决定,一般以9或11等级较为普遍。在具体实施该技术时,主试出示很多张描述人格词句的卡片(在60张一120张之间),要求被试按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的人格相对照,然后把卡片按等级分组。以9组为例。 若个人认为卡片描述的内容与自己的人格最不适合,则归为第一组,非常适合则归为第九组,部分适合归之为中间的各组。主试根据被试的归类情况,可从中了解他的人格。 该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自我概念及人格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其优点是与理论密切结合,适用于单一被试或很少样本的研究情境,可用于检验自变量对于复杂因变量的效应·还特别适宜于进行探索型的研究,有助于提出和发现新的思想和假设,收集的资料,可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不足之处是取样的代表性不够,作出的有关人员类型分类的普遍性不高,项目不易满足某些统计处理方法的假设(如项目反应的独立性,资料项目数据的等距性,等):具有的强迫选择和分类的性质、限制了被试的自由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