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M理论

PM理论(PMtheory)领导行为模式理论的一种。 日本大阪大学三隅二不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团体都具有两种机能:团体目标达成P(performance)和团体维持M(maintenance)。领导者的作用在于执行这两种团体的职能。因此,领导者的行为包括P和M因素。这两种因素不同程度的组合,构成领导的不同类型。以P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并在P和M坐标上各画一条平行线(P和M各自的常模值),就可区分出PM、P、M、pm四种领导类型(见图),领导者的P值与M值在坐标上的交点所处的象限即为该领导者的领导类型。P值和M值可以用PM量表进行测量。 此量表还包括八个情境因素:(1)对工作的意欲:(2)对待遇的满意程度:(3)对公司的满意程度;(4)心理保健,(5)集体工作精神:(6)会议成效:(7)信息沟通:(8)绩效规范等。它们既可用来测量团体成员的态度或士气,也是领导效果的佐证。因此,PM量表可用于组织诊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将PM量表在中国进行了标准化,并运用于企业的评价与诊断。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