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galvanicskinresponse,GSR)简称“皮电反应”,亦称“皮电属性”。情绪生理指标。机体受到刺激时皮肤电传导的变化。一般用电阻值及其对数或电导及其平方根表示。最早称为“心理电反射”(psychogalvanicreflex)。其原理是,当机体受外界刺激或情绪状态发生改变时,其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就会引起皮肤内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以及汗腺分泌等变化,从而导致皮肤电阻发生改变。 费利和塔察诺夫发现。费利曾将两个电极接到个体的前臂上,并把它同弱电源和一个电流计串联,当用光或声音刺激时,电流计就发生偏转。塔察诺夫则将电极放置在个体皮肤的两个不同点上,只外接一个电流计,当外界刺激时电流计就发生偏转。费利的方法因能够测量皮肤电的绝对水平及其变化,而且比较可靠,故近代的绝大部分实验都应用这种方法。苏联心理学家米亚西舍夫在1939年作了“人的皮肤电反射特点的心理学意义”的研究,探讨了在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时以及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时皮肤电反应的变化问题。他指出,无关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如有关刺激引起的反应表现明显;并认为根据皮肤电反应不可能知道心理过程的内容,只有当考虑到与此有关联的心理内容时,才可能加以心理学的说明。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测量方法。用外接电源可使皮肤电变化较大,无外接电源变化较小。(2)环境温度。环境气温高,机体需要散热(出汗),皮肤电水平较高;环境气温低,机体需要保存热量,皮肤电水平较低。(3)皮肤部位。汗腺多的部位比汗腺少的部位可能引发更大的皮肤电变化。(4)觉醒水平。早晨皮肤电水平较低,中午最高,晚上又降低;睡眠或催眠时较低,觉醒后很快升高。(5)刺激性质。引起强烈情绪变化的刺激,皮肤电变化较大;引起弱情绪变化的刺激,皮肤电变化较小。(6)活动或状态。 当被试正期待或从事某项任务时,皮肤电水平升高;休息时皮肤电水平降低。(7)电极的导电性能。导电性能好,皮肤电变化较大:导电性能差,皮肤电变化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