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能力

能力(ability)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种类多样。根据表现形态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两类:前者指人在观察、记忆、理解、概括、分析、判断以及解决智力问题等方面具有的能力:后者指人在器械操纵、工具制作、身体运动等方面具有的能力。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前者指大多数活动都共同需要的能力,包括一般认知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后者指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需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写作能力、体育能力等。根据在人的一生中发展过程的不同,分为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两类:前者指人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认知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素质,较少受知识的影响;后者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液态能力在个体成长的早期有较快的发展,成年以后开始减退;晶态能力在人的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发展,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慢。能力不等于知识和技能,但又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2)能力也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从一个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上,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大小。(3)人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能力既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它们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等方面的不同,人」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通过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实际成就来考察,也可以用人在各种能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来表示。各种能力测验的编制是建立在不同的能力结构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从20世纪初以来,心理学家们对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能力类型和结构的理论。 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独立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二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的群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英国心理学家弗农提出的层次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汉弗莱斯提出的智力二维结构模型等。70年代以来,出现了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将能力看成是人在动态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美国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活动发生在成分水平和元成分水平两个水平上。成分是指推理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阶段,包括编码、推论、标定、应用、论证和反应等。元成分是指一些高级的决策过程,它们帮助人们在推理过程中选择需要的成分,并确定运用哪些策略把有关的成分联系起来。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