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
默读(silentreading)无声的阅读。把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直接传送到大脑皮层的言语视觉中枢,引起大脑内部的言语活动和思维活动,从而理解文字表达的意义的过程,是快速阅读的基础。与朗读相比,默读是眼脑直映的,它只运用了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此其阅读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就普通读者而言,汉语默读速度是每分钟400字~600字,朗读速度为每分钟150字~200字。研究表明,儿童初步默读技能的形成需经历大声朗读一轻声念诵一象征性默读一无声默读几个阶段。一般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会默读,中高年级开始掌握默读,初中发展默读,高中则完善默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常误把象征性默读当作默读训练的终点。所谓象征性默读,包括唇读、喉读、心读等形式,其实质仍然是一种出声阅读。唇读是指在阅读时,虽然不发出声音,但嘴唇却不停地一开一闭地微微运动;喉读指既不出声,也不动嘴,但喉头和声带却在轻轻地运动;心读时嘴唇、喉头和声带等身体部位都没有任何活动,但读者在内心深处却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为此,可采取以下方法来控制发音以促进无声默读的发展:(1)机械地、强制地控制发音量,如把舌头抵在唇间;(2)语言运动和语言听觉障碍法,即在默读文章时,强制性地出声朗读内容与此无关的其他材料:(3)语言中枢障碍法或节奏敲打法,即在默读文章时,手指头按一定的节奏进行敲打,以防止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