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梅(RolloReeseMay,1909一1994)美国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美国存在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达镇。早年学习绘画艺术。1930年于欧柏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游历欧洲。曾在一所美国公学任职,赴维也纳参加阿德勒举办的研讨班,开始对心理治疗产生兴趣。1934年回国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学生铺导员,后进人纽约市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深受从德国流亡到美国的神学家蒂利奇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1938年获该院神学学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除任纽约州立大学学生辅导员外,还在怀特学院攻读精神分析学,又受到院长沙利文、客座教授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的熏陶。1946年私人开业,从事心理治疗。1949年以《焦虑的意义》一文获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成为怀特学院的研究员,1958年任该院院长。曾兼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教授,并历任美国心理治疗与咨询学会主席、存在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学会会长、纽约心理学会会长等职。其主要成就:(1)创建美国本土存在心理学。将源于欧洲的存在心理学全面引人美国,开创以探讨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为主题的美国本土的存在心理学,开辟以自我选择论为特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2)推进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在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存在感、意向性、焦虑、个人责任、爱与意志等概念,削析人格的六大基本要素及人格发展阶段,着重阐述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不仅为人格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且建构存在人格理论。(3)丰富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将人理解为一种存在,在其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存在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意向疗法,激发人们重新理解健康与疾病,突出人类存在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寻找存在的真谛,解除存在的困惑,追求人格的完满与实现。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科学与专业杰出贡献奖。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共发表120余篇论文,出版20余部专著。著有《咨询的艺术》(1939)、《人寻求自我》(1953)、《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中的一种新维度》(1958)、《存在心理学》(主编,1960)、《心理学与人类困境》(1967)、《存在心理治疗》(1967)、《梦与符号》(1968)、《爱与意志》(1969,获美国爱默生奖,中译本由冯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出版)、《权利与纯真》(1972)、《自由与命运》(1981)、《存在的发现:存在心理学著作》(1983)、《我追求的美》(1985)、《政治与纯真》(1986)、《神话的呼唤》(1991)、《存在心理学》(1994,与施奈德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