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布林斯卡娅
柳布林斯卡娅(AHHaAnekcaHIpoBHaJIIo6nHHCKa,1903一1983)女。苏联心理学家。生于格罗德诺一法学家的家庭。192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学前教育师范学院,后就职于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20世纪30年代研究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高等学校教育学问题。 1940年获教育学副博士学位。卫国战争初期任职于列宁格勒幼儿园,并为学前教育机关工作人员讲授心理学。 1943年返回赫尔岑师范学院井授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并任教列宁格勒国立日丹诺夫大学哲学系儿童心理学课程。1961年以《儿童思维》的论文获博土学位。1963一1975年任赫尔岑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发展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问题。主要观点和成就:(1)阐述心理发展的本质观。认为心理发展是通过数量的积累而定期出现的质的变化,亦即正在成长的人的整个反应活动的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为此提出对心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种标志的关系的辩证理解,以便为每个儿童正常发展过程中作为合乎规律的现象而产生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向对立面的转化”等概念开辟道路。(2)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观。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既不应在儿童和环境中也不应在日益发展的个性内部去寻找,它是在教师有计划地领导和组织起来的儿童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其中新的要求与旧的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基础(根源),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是具体表现,新旧行为方式的矛盾是其表现方式。三者形成的统一体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动力。(3)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主要依据教育活动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乳儿期(出生一1岁)、先学前期(1岁~3岁)、学前期(3岁~7岁)、学龄初期(7岁~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2岁~15岁)、青年期或学龄晚期(15岁一18岁)。(4)提出教学与发展的一些独立见解。其基本观点是坚信在发展的教学条件中,起极大作用的是学生动作的性质和体系,以及它们与所掌握教材的相适应。认为最佳的教学活动结构应借助各种问题性的动作系统,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教材。 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如教育、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动作在儿童思维中的作用,儿童的因果思维,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积极性以及儿童智力活动的特点等,研究制定诊断小学低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1970年获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科学功勋活动家称号。还获“国民教育优秀工作者”证章、克鲁普斯卡娅奖章等。著有《在动作中儿童的因果思维》(1948)、《一年级学生智力活动的若干特点》(1957)、《儿童心理发展概论》(1959,获乌申斯基奖,中译本由李子卓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出版)、《劳动是伟大的教师》(1964)、《低年级学生智力活动的一些特点》(1969)、《儿童心理学》(197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