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一1987)美国心理学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建者。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隆维尔。1945年毕业于安道威的菲利普私立高级中学。之后参加从欧洲偷运犹太难民到巴勒斯坦的工作。1948年以优异成绩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获文学士学位。本欲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转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其间,因论文资料搜集困难,1958年才获博士学位。1953年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19591961年任耶鲁大学心理学助教。1961一1962任加州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64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年受聘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终身教授。1974年在哈佛大学建立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道德发展进行30年的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提出系统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实践策略,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主要理论观点与成就:(1)主张道德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与道德发展的哲学假设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将道德发展视为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2)提出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这一阶段模型随实证研究的进展不断修正。其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阶段模型内容为:①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②水平二: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③水平三:后习俗或原则水平。包括: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原侧阶段。(3)提出研究道德发展的“两难故事法”,形成一套测量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标准和客观的评分系统。主张把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一系列学校道德教育策略,如道德小组讨论和公正团体策略等。著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1963)、《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1964)、《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1966)、《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分析》(1966)、《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1968)、《阶段和序列:社会化的认知发展探讨》(1969)、《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关系》(1969)、《社区对改造的公正探讨:一种理论》(1975),以及由《道德发展哲学》(1981)、《道德发展心理学》(1984)、《教育与道德发展》(1986)构成的《道德发展文集》、《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教育:认知发展观》(1987)、《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198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