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构图论
结构构图论(theoryofstructuremapping)新皮亚杰学派理论的一种。澳大利亚发展心理学家何佛德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主要内容:(1)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过程。所谓结构,就是具有一定关系或功能的因素构成的组合。结构构图是一个结构的因素纳人另一结构因素的规则。通过构图,第一个结构中各因素间的任何关系或功能可归入第二个结构的相应关系和功能。(2)将结构构图由高到低分为因素构图、关系构图、系统构图和多系统构图四种水平。(3)不同的结构构图水平有各自的信息加工要求,且随构图水平的提高,其要求也在增加。即要解决某构图水平的问题,需要儿童能表征和掌握一定数量要求的信息。儿童自身的信息加工能量只有达到或超过一定的任务信息加工负荷时,才有可能完成任务。儿童自身的加工能量有限性会影响结构构图的结果。(4)构图能力的发展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信息加工能量;二是加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信息加工能量随年龄发展,并且儿童的加工能量限制着儿童的构图水平发展,但不能在结构构图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之间建立简单的对应关系。其原因在于,测定信息加工能量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尚未有过硬的、确凿的证据说明能量随年龄变化,也不能认为能量的变化导致构图能力的变化。 构图能力的变化可能由其他原因所致,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随年龄的变化,儿童认知操作的经验增加,认知操作变得更熟练有效,降低了认知任务本身的要求。该理论注重对认知结构的年龄分析,强调信息加工能量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注重利用数学抽象的形式对结构的复杂程度作描述和分析,使自己的观点更贴近皮亚杰的阐述方式。它反对短时记忆容量的一般性认识,注重从任务或结构的本身分析任务完成所需的加工能量,并由此寻求能量对各发展主要阶段(而非分阶段内部)的影响,从而补充了皮亚杰理论,推进了新皮亚杰派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