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conceptformation)概念学习的一种方式。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几种思维活动。抽象使个体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概括使个体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某一范畴,从而易于认识和把握;辨别使个体对不同类别的事物作出区分,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一个范畴。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与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教学实验来研究,后者主要是通过人工概念来研究,即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数、运动、速度、时间、空间、道德等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国,研究者曾探讨了儿童的类概念、数概念、概率概念、容积概念、空间概念和道德概念等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而言,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概念的外部、具体、非本质的特征到内部、抽象、本质的特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经历四个阶段:(1)概念前阶段。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以直接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开始学习用词来标志客体,如说“狗”则仅指家中的那只玩具狗。(2)具体特征阶段。年龄再大一点的儿童则能用事物的一些明显特征来理解概念,如会将一只从未见过的大花猫也叫猫。(3)功用阶段。儿童可根据事物的某些功能来区分事物;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分类上,如“马”有四条腿,会走路。(4)逻辑定义阶段。青少年则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来理解概念及其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进入概念形成的高级阶段。成人概念形成的研究以其有关理论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赫尔1920年研究了单一概念的形成而提出共同因素说,认为概念形成是一个发现其共同关键特征,并对之作出相同反应的过程。海德布雷德1947年研究发现,具体概念最易形成,其次是空间概念,数概念最难形成。以奥斯古德为代表,提出共同中介说,认为概念形成是获得对一组刺激的共同的中介反应,中介反应即能代表整个行为的行为片断,表示一类刺激的共同意义。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是一个利用当前和已有的信息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并逐步证实某一假设的过程。在假设形成和检验中都应用某种策略。 一般而言,学习者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是影响概念形成的最重要内部条件;外界能否对学习者提出的关键特征的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即能否给予反馈是影响概念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