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化理论
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theory)现代测量理论的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理论,探讨实得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关系,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常被看作是对经典测量理论的解放和概念框架上的突破。其诞生以1972年克龙巴赫等人出版《行为测量的可靠性》(Thedependabilityofbe-havioralmeasurements:Theoryofgeneralizabilityforscoresandprofiles)一书为标志。此书正式提出并详细解释了此理论。特别注重测量的情境,认为现实的测量是特定情境中的测量,强调测量的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包含以下内容:(1)测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获得特定条件下的测量结果,而是要以此来推断更广泛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测量结果。推断的准确性是测量者应该关心的问题。(2)测量的情境是测量变异的来源,由测量目标和测量面构成。测量目标是所要描述和研究的某心理特质,测量面是指测量的条件。由测量目标带来的变异,称为真变异,由测量面带来的变异称为测量误差。(3)测量面既有各种不同情况,又有随机面与固定面之分。固定测量面,即对测量误差的可能来源进行控制,就是经典测量理论中的标准化,测量的结果不能在这个测量面上推广;所有的测量面被固定,就是经典测量理论中的标准化测验,要求至少有一个测量面必须是随机的。(4)主要目的是估计各种来源的误差变异的大小,通过G研究(即拓广研究)估计变异成分,并通过D研究(即决策研究)收集数据,作为决策和解释的依据。对经典测量理论的突破表现在:(」)避免了严格平行测验的假设,而采取较弱的假设,即随机平行测验假设或范围取样方法;(2)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评估不同来源的测量误差,可得出多个信度指标,并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数量的误差进行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