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弗洛姆(ErichFromm,1900一1980)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创始人。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商人家庭。1922年于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 1931年接受柏林精神分析学院的正规培训。1933年应邀赴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讲学。1934年正式移居美国,在纽约私人开业。1934一1941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社会研究所新校。1941年后相继任教于班宁大学、耶鲁大学。1945年任职于怀特精神病学院,1947年任院长。1952年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并创建精神医学系。1957年任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1962年任纽约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1965年退休。1974年迁居瑞士。为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以其对人类心理生活的社会历史的宏观研究和人本主义精神而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独树一帜。在人本主义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形成其理论体系。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其理论取向,并吸取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对马克思的评价较弗洛伊德高,但认为二人都各有其贡献与局限。认为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在于挖掘了人类意识深层的潜意识动机,深化了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但其局限在于忽视人类的社会性,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理解人性及其发展,其局限在于忽视个体的心理特点,对人的潜意识和性格结构未予重视。认为二人的共同点是人道主义精神。据此用人本主义精神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理论,并提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系统理论。包括:(1)作为理论出发点的人的处境的学说,包括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及其存在的矛盾性:(2)源于人的处境和为解决存在的矛盾性而出现的人的各种不同需要,(3)人的性格及其类型,社会性格及其特征和社会作用;(4)社会潜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的中介作用;(5)现代西方人的处境和心态,包括对纳粹主义统治形成的归因分析:(6)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及实现的途径等。其研究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为创立新的社会心理学作出有益尝试。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其改革社会的主张仅是空想。著有《逃避自由》(1941,中译本由陈学明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年出版)、《自为的人》(1947,中译本由万俊人译,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健全的社会》(1955,中译本由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爱的艺术》(1956,中译本由李健鸣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中译本由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人心》(1964,中译本由范端平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中译本由许俊达等译,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弗洛伊德的贡献与局限》(1980,中译本由申荷永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说爱》(1986,中译本由王建朗等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