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方以智

方以智(1611一1671)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逃禅后名号更多。安徽桐城人。 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流离转徙,潜心著书。 后因避清兵追捕,出家为僧,改名弘智、愚者等。学识渊博,“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速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者旧传·方以智传》)。从气一元论(火一元论)出发,论述形神观与心物观。认为人的形体与心理都来源于气,且进一步指出“缘气生生”的“心”是形体的派生物。把“直生”(即直立)看作人“异乎万物”的根本条件,进而指出“人兼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在心物关系方面,提出“舍心无物,舍物无心”(《物理小识·总论》)或“离物无心,离心无物”(《东西均·三征》),把心与物看作两个实体、两个本原。关于知虑心理思想,把整个知虑过程划分为耳目之知和心之知,前者认识事物之“常”,即通常表现出的相对稳定、不太变化的各种现象:后者则是“理以心知,知与理来”(《物理小识·气论》),认为必须把耳目之知与心之知结合起来,偏于任何一面都会妨碍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关于情欲心理思想,主张“性其情”,要“不为情所累”。在智力问题上,提出两个颇有价值的命题:“必用外智”(《东西均·道艺》),即智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学习从外部获得:“古今以智相积”(《通雅·音义杂论》),即人类的智力向前发展,日积月累,一代胜过一代。在性习心理思想方面,从心性统一的观点出发,主张“心体至善”,人性亦善,“性与善非二”,善与恶的区别仅在于“有意”、“无意”。 在心理学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脑髓说,认为“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有生之后,资脑髓以藏受”(《物理小识》卷三),肯定了脑在产生记忆、智力等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还考察了脑传导“动觉之气”的功能,以及脑通过“诸筋”(犹今之种种神经)与身体各器官、各部位的联系。著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易余》等。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