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动机圈理论

动机圈理论(theoryofmotivationsphere)儿童动机结构及其发展的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包若维奇20世纪?0年代提出。该理论阐述了儿童动机的种类、形成发展原则以及儿童动机发展过程。学龄儿童的学习动机可分为两大类:(1)狭义的学习动机。指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如学习兴趣、认识事物的积极性、掌握学习技能的愿望等。(2)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动机。它反映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各种相互关系,如希望与别人交往、受到承认和赞赏、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动机的形成和发展遵循以下原则:(1)儿童的年龄不同,其生活地位、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也不同;(2)活动方式改变,会导致儿童新需要的产生:(3)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需要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的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4)儿童动机结构的发展取决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结构的发展。发展的动力是,随着年龄增长,主导的、占优势的需要发生着改变。儿童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学前儿童的动机是想做一个学生,从事与学生身份相适应的严肃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二年级还是良好的,三年级发生一个转折,他们开始把学习的义务和责任当成包袱,教师的威信开始降低。其原因是,儿童做学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群体奥论的作用逐渐超过教师的作用。少年期的主导动机是在群体中赢得自己的地位,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取决于他们是否想凭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优良品质在集体中赢得威信。对青年初期的高中学生来说,选择生活道路、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他们的主导动机。

问念心理:专业级心理学知识库和文献资料库,免费心理学知识与资料分享,专业心理学论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