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表征
陈述性表征(declarativerepresentation)比较心理学术语。对动物条件反应形成的两种对立解释中的一种。认为在经典条件作用下,动物建立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联系,而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系。经过多次结合,条件刺激引发了动物原来由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非条件反应。这些刺激-刺激的联系(或联想)是陈述性的而不是动作程序性的,因为其内容规定了刺激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规定了动物必须演示出来的行为。进一步支持这种观点的强有力证据是,训练完成之后改变非条件刺激的意义,动物对条件刺激演示出的反应也会改变。可这样假设:若动物用的是动作的程序性表征,则经典条件作用会使它学会“出现条件刺激时,就开始分泌唾液”这样的程序或者说反应方式;若它用的是陈述性表征,则经典条件作用会让它获得“出现条件刺激时,就要供应一份好吃的食物”这样的认识。霍兰德和斯特劳布用噪声作为条件刺激,用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训练老鼠,然后测查它是否向食盘趋近,以此作为条件反应的指标。接着,他们将美味食物换成不好吃有怪味的食物,结合数次,先前学会噪声响时趋近食盘的鼠,再听见噪声却躲开了食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大鼠有机会习得陈述性表征(噪声是食物的信号,食物是美味的)或者程序性表征(噪声响了就趋近食盘)。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大鼠从经验中得知食物不好吃。这种经验已将陈述性表征的性质从“噪声是食物的信号,食物是美味的”变成“噪声是食物的信号,食物不好吃”了。该实验是经典条件作用陈述性表征的有力证明。参见“程序性表征”。